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三明鱼网招聘网官网市洋河新区:千年酒镇激扬

发布日期:2024-12-24 20:59浏览次数:

  基层理论宣讲是打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是凝聚民心民意、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今年以来,市洋河新区着力构建更为贴近群众、贴近一线的宣讲模式,通过提升理论宣讲的“内涵式发展”,让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酒家路,是一条年轻而古老的道路。说它年轻,因为它在1980年才得名,至今不过44年。说它古老,它的前身打铜巷,却有几百年的历史……”不久前,在市洋河新区“百姓名嘴”风采展示大赛的舞台上,“银发新声”宣讲队成员、72岁的“新人”选手胡惠友动情讲述酒家路的历史。胡惠友是洋河本地人,退休前曾任刘老涧船闸管理所工会,是一个热爱挖掘家乡历史的“热心肠”。

  胡惠友所在的“银发新声”宣讲队是市洋河新区“酒镇新声”宣讲矩阵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支宣讲队共有8名成员,平均年龄70.6岁,均参与过《酒镇洋河》等本地史志的编纂工作,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生活在洋河的“草根名嘴”。他们不仅站位高、懂理论、善研究,还接地气、知村居、爱家乡,是活跃在一线月底,“银发新声”宣讲队共开展宣讲100余场,覆盖8000余人次。

  “人”是做好理论宣讲的前提所在。在用好市级“向阳花”宣讲团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市洋河新区持续强化“内生力量”,立足“一线直荐、两级联动、多方共举”的工作思路,在基层广泛遴选了一批退休教师、在校学生、乡贤,不断充实“酒镇新声”宣讲团的“四梁八柱”,形成了涵盖领导干部、理论骨干、业务能手等众多群体的大宣讲矩阵格局。

  选“好”人,更要培育好“人”。市洋河新区建立起集“学、研、讲、赛、比”于一体的“全链条”培育模式,开设两期宣讲骨干培训班,邀请理论名师送“学”上门;百姓名嘴“走出去”开展研学10余次,不断提高培训教育质量;宣讲人才参与市、区两级“百姓名嘴”风采展示大赛,在实战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和理论宣讲技能。

  “这条红色文化长廊长约30米,我们结合社区实际做了氛围营造,融入了本地的特色理论元素。”在位于大圩社区的“古巷新语”理论学教育基层联系点,一条红色文化长廊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常态干部群众在这里集中观看红、聆听宣讲会20余场次,可以说,这条长廊已经成为我们大圩的‘学课堂’了。”大圩社区支部王雷介绍。

  为了进一步拓展理论学宣讲阵地,今年以来,市洋河新区持续延伸场地触角,按照“一地一品、处处不同”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了10处理论联系点,依托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场所,推出“乡情馆”“红色书吧”“荷香戏楼”等60余个宣讲微阵地,改变了以往阵地“千篇一律”导致观众沉浸度、融入度不够的问题。

  与此同时,市洋河新区还持续发力建设线上阵地,实施“云端说理”工程,架设“云仓集理”理论直播间,开展直播活动10次,向流动员讲述家乡变化、就业政策,让员“流动不流学”;持续推进“名嘴上云”,开设“文化洋河”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发布推送20余条,为碎片化学提供空间;推出3期新思想理论阐释视频,让优质理论“跃然指尖”。

  村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姓乡愁记忆的“承载器”。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千年酒镇,如何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本地历史成为今年市洋河新区理论宣讲的重点所在。市洋河新区构建“村居一线反馈+史志辅助佐证+部门审核把关”的工作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巡回开展“文传薪火 理润民心”文史宣讲村村行活动,从村居历史、革命文化、发展变迁等维度切入,深入46个村居采写鲜活宣讲素材,以《钟灵毓秀夏家洼》《千年沧桑话崔镇》《宗墩遗址,风华邱夏》《牌坊传奇,人文大沟》等为主题开展宣讲50余场,实现村居(社区)全覆盖,既讲了“天下事”,又说了“身边情”,切实让群众听得懂理论、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

  在着力推动理论宣讲“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市洋河新区通过建立“讲前点单”制度,摸清名嘴擅长的宣讲领域,将内容形式与名嘴“结对”,推出系列普法宣讲、政策宣讲,让百姓得以思想上解“惑”、政策上解“渴”、生活上解“困”。

  截至目前,市洋河新区已培养区级“百姓名嘴”40余名,开展重大主题宣讲400余场,特色理论宣讲150余场,切实让的创新理论激扬酒镇乡间。(张子庆)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