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19 17:20 浏览次数:
这10年,媒体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语态。一支笔一台相机,已经不足以支撑新闻的多样性呈现。记者,必须以各种各样方式,记录时代发展。
这10年,于贵州而言,奋力决战脱贫实现一步跨千年同步小康;于多彩贵州网而言,见证了媒体变迁,从纸媒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的转变;于记者而言,看见了自我成长,更看见了社会进步……
黔西南州万峰湖开展退网箱鱼“清网行动”遭遇瓶颈,部分网箱养鱼的养殖户占湖不退。
但渔民们也有自己的委屈和无奈。大半生靠着养鱼养活一家老小,眼看生活日渐富足,又面临失去营生手段。
当时正值精准扶贫的时代大背景,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是政府应有的战略定力。但要让每位基层百姓在短时间内明白“竭泽而渔”,却并非易事。
从山头望去,万峰湖面杂乱无序的养殖网箱,仿佛重重叠叠的伤疤;行至湖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航道狭窄、行船不易的水上市场,水体黑绿,散发着鱼腥臭。
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向贵州反馈督察情况:万峰湖天生桥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上升96.7%。(“化学需氧量”是针对水中耗氧情况的重要指标)
据当地政府统计,万峰湖共有1367户养殖户、7072亩网箱养鱼面积,每天共计5000多吨饲料投入——散落的饵料及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是水体化学需氧量增大的主要原因。
沿湖乡镇、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劝说,给渔民们谈补偿、支新招。经一段时间思想斗争,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港湾村(现为“港湾街道”)王相林等村民想通了。他们盘算了一下:网箱养鱼之初,1平方米水域可养200斤成鱼;到后来,1平方米水域最多只存活40斤成鱼,“水质越来越差,大家最终都得不到好处。”
历时200多天,万峰湖面网箱及浮动设施清理工作完成。与此同时,贵州省各地河流湖泊取缔网箱养鱼工作也在如火如荼推进。
我回访了当年反对“退渔”呼声强烈的万峰湖镇,昔日的黑臭水体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澄澈的一江碧水。行船水面,如观山水画卷。沿湖村寨还建设起以百香果、枇杷、沃柑、芒果为主的28.6公里精品水果产业带。
近几年,我陆续走访了乌江干支流沿岸转产上岸的渔民,他们有的转向陆基圆池养鱼,仍然是远近闻名的“鱼”老板;有的发展经果林种植,水果卖到北上广等地;有的则成为了巡河员,每天摇桨行舟,守护一方水清岸绿。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习对贵州改革发展的嘱托,也是贵州近4000万人驰而不息的追求。
行走与书写中,我见证了贵州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做的努力,也见证了贵州人所选择的路径:“两线”一起守、“两山”一起建。如今,贵州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9%,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保持100%。
2018年,时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10周年活动时,为“生态就是底色和底线,生态就是机遇和红利”这句标语点赞。“这句话总结得很好。”他说,贵州的百姓说不出这句话,但贵州的百姓都懂“底色”和“底线”。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我将继续书写,记录懂“底色”和“底线”的贵州人,如何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