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1 17:25 浏览次数:
“你看这虾,多漂亮!”早上七点,在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相官村的“虾”光溢彩共富工坊,村民赵东明已经在养殖池边忙碌。
在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里,记者看到一排排养殖池整齐排列,池水清澈见底,南美对虾如银梭般在其中灵活游弋。
虾农们熟练地穿梭其间,墙上的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水温、溶氧量、酸碱度等关键数据。这个共富工坊正以工厂化养殖模式,改变着传统水产养殖“靠天吃饭”的局限。
就在几年前,汊河镇的传统水产养殖还深陷困境:散户凭经验养殖,产量低且品质不稳;鲜活水产品受限于运输半径,难以对接近在咫尺的长三角大市场;村集体经济来源单一,村民们守着滁河好水塘,却难以摆脱“靠水难富水”的窘境。
转机发生在2022年。汊河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联合相官村等3个村庄,携手来安智环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决心破局。
破局的关键,在于引入“科研大脑”。共富工坊与上海海洋大学展开深度“校地合作”,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科技支点。
“我们突破了‘海水虾只能海水养’的传统认知!”该工坊技术负责人扶泽发指着控制室的大屏幕介绍。
依托高校科研力量,该工坊成功引入并优化了陆基工业化零换水系统,将前沿的室内海水循环养殖技术“嫁接”到内陆车间。
在这里,智能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为水体“体检”,科学配比的饲料和全程无抗养殖技术,精准调控着对虾生长的最佳环境。
来安县汊河镇相官村总支李宗涛告诉记者,科技赋能的效果立竿见影:实现全年6—8茬“投苗-育成-产销”的高效循环,每批次对虾成活率跃升至90%以上,年产量突破40万斤,彻底告别了“看天脸色”的被动局面。
虾养得好,更要卖得俏、卖得值。共富工坊与小李庄电商服务中心深度联动,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的数字生态链。
在灯火通明的直播间里,主播手持活蹦乱跳、晶莹剔透的对虾热情推介:“家人们看!这是我们凌晨新鲜捕捞的虾,冷链直达,保证48小时活蹦乱跳上您家餐桌!”
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活虾48小时直达餐桌”的金字招牌,工坊的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多元渠道,畅销南京、滁州等长三角城市,甚至辐射更远市场。电商赋能,真正让“好虾不愁卖、卖出好价钱”成为现实。
如今,一只小小的南美对虾,在科技的加持和联建的合力下,演绎出一段精彩的“共富传奇”。当村民从经验养殖户转变为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农人”,科技兴渔与联建共富的双轮,正驱动着乡村富民产业破浪前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