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常见问题

什么是“福建八闽”? 地球知识局三明市属于闽

发布日期:2024-09-21 12:54 浏览次数:

  然而除了海,连绵的群山占据了福建大部分土地。这里是中国多文化并存最好的地域样本之一。广义上说,12.4万平方公里的福建可以被分割为以河谷、盆地和滨海平原为中心的八个主要聚落区,也就是传统上的“八闽”。

  福建简称“闽”,这个闽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百越民族,据考证闽字在上古汉语中代表长蛇,百越中活跃在今天福建省南部范围的部落大多信奉蛇神,于是以神为名,自称闽越。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六国之后规模最大战争——南征百越之战,前后共三次,总共历时五年,将今天的江浙、福建和岭南地区收归政权的版图。在福建,秦帝国设立了闽中郡,在名义上对这里实行统治。

  不过史书并没有把闽中郡归为秦皇三十六郡的管理体系内,钱大昕也说:“但其初虽有郡名,仍令其君长治之,如后世羁縻州之类。”换言之闽中郡虽然被称为是郡,却拥有自己的君长,秦帝国的政令无法直接施行于此,因此这位清代大学者将其归为后世的羁縻统治体系。

  对当年的闽人来说,皇帝只是一个远在天边的概念,当地传统的部落首领才是真正能“现管”的土皇帝。

  这位土皇帝的名字值得一提,那是闽越部落的首领无诸,越王勾践的后裔。他继承了越族卧薪尝胆的传统艺能,而且站得一手好队,在作为闽中郡君长的时候暗自发展实力,陈胜吴广起义后则率先响应,以秦国占领闽越之后不让祭祀农神为理由起兵反秦。等倒秦战争到了后期,他又因为楚国和越国的世仇而在军事上辅助刘邦,收获了楚汉争霸的胜利果实。

  在无诸的精打细算下,闽越国竟起死回生,在汉高祖五年成为了“王国”,以闽越国的建制取代了闽中郡。而在称王之后,无诸也致力于本地发展,建立起了闽地第一座大城市——冶城,也就是今天的福建省会福州。

  那时的福建相对于传统的中原地区太过偏远,武夷山挡住了绝大部分想要前往这一地区人的脚步。而且福建省80%的地形为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号,对传统的农业文明不具有吸引力,闽越国在此偏安一隅倒也自得其乐。

  但这并不是一个能长期稳定的态势,汉以后的汉族政权还是对这里进行了很多成功的渗透。对闽地管理强化的两个阶段,一是三国时期吴国,二是两宋时期,当时为避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构成,先来者为闽人,后来者为客家,其实他们的祖先都来自于黄河流域的汉民。

  宋朝时福建路置福州、建州(今建瓯)、泉州、漳州、汀州(今长汀)、南剑(今南平)六州及邵武、兴化(今莆田)二府,福建地理上八闽的格局,至此确定下来。

  当然关于八闽,还有更具人文色彩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的说法。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然而中原人口迁移至福建的时候,正是中原士族门阀制度瓦解的历史时期。现在能看到的福建省各地族谱大多重修于明清时期,所谓“八姓入闽”的说法缺少事实依据。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中原始祖的追忆,是这些人实实在在的共同点。

  福建省内有俗语,叫做“八闽不相通”。这句话指的是福建八闽地区的方言差异巨大,难以相互沟通。

  方言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地域文化的载体。福建的方言是来自于北方汉人南迁,带来的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加上福建所处浙闽丘陵地形破碎,山川河流的阻隔让八闽聚居区之间相互隔绝,导致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差异。

  福建的山虽然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地理上看却比较有章法。因为地形构造的原因,福建的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往东南数可归纳为三层结构。

  第一层是福建与江西交界的武夷山脉。武夷山跨度巨大,长达550公里,主峰高达两千多米。巍峨高耸的武夷山在夏季阻挡了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将湿润的水汽留在八闽大地,冬季又阻隔了北方的寒风,使福建各地都受着海洋性气候的深刻影响。八闽之中的汀州就位于武夷山南麓,今天的龙岩汀县是八闽之中客家文化的代表,被称为“客家首府”。

  第二层是以鹫峰山和玳瑁山为代表的山系。这一层至武夷山中间丘陵遍布,其中盆地河谷众多,覆盖着今天的闽北区域,八闽中邵武、建州(今建瓯市)和南剑(今南平市)都分别位于闽江及其支流的三处河谷之中。闽北方言对于外来人来说晦涩难懂,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用在这里可谓十分贴切。

  第三层是以太姥山、戴云山和博平岭连成一线的山系,这一层往南地势逐渐变得平缓,一直延伸到海岸线。福建省的主要大城市聚集在这一区域的沿海平原内,八闽中的福州、漳州、泉州和兴化就位于此列。兴化也就是今天的莆田,为闽中文化代表;福州为闽东文化代表;而漳州和泉州则属于闽南文化。

  相比于福建省的腹地,滨海地区的相互融合程度更高,不仅体现在它们方言的相似性,也体现在共同的妈祖崇拜、戏曲文化等文化相似性上。

  福建传统的八闽文化区分,基本体现在了今天的行政区划上。其中邵武和汀州因为古代的军事意义不复存在而被后起的龙岩市和三明市取代,建州作为福建名称的来源之一,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也不及沿海的宁德。

  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后民国政府设立厦门特别市,从此福建的八闽地区变为了今天的9个地级市。八闽虽然在行政上不复存在,其文化意义依然留在福建的山水之间。

  福建省耕地总面积1854.8万亩,人均耕地0.61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显然是因为破碎的地形难以开垦,不过山给福建带来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

  复杂的地形地貌为福建省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其中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种野生动物。

  密集的山峦让福建省内缺少大江大河的生存空间,没有南方省份常见的沿江平原。但湿润的福建并不缺少水资源,相反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这里泉眼溪流、林木蓄水,四季还有足够的降水,省内梯田遍布,山珍丰富。

  不过福建省的河流有一个特点:多称为溪,这足以体现其短小湍急的特点。地形陡峭,河流落差大,让福建省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邻近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又为福建吹来清洁的风能资源。2019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发电量1927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53.9%。让过去缺少煤炭石油资源的能源储备小省在新时期具备了能源竞争力。

  受制于地形的不利条件,福建省与其他省份的交通联系是个难题。历史上通过海路进入福建远比穿越武夷山要容易的多。如何改造福建的交通条件一直都是一个难题。

  1905年,福建省华侨筹资组建铁路公司,计划修建漳厦铁路,自厦门岛至漳州止,因公司营业不善,工程很快就终止了中止,这条铁路也在1930年被拆除。

  1957年鹰厦铁路建成通车,随后其支线外福铁路也得到建设,结束了福建省不通铁路的历史。但总体上来看,福建省因为多山的地形以及台海长期紧张的战备关系,让福建省的铁路发展步履维艰,

  转机在90年代,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和沿海经济带的升级,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成为福建经济的三驾马车,“海峡西岸经济区”逐渐成型,带动了交通的发展,旧有铁路先后完成电气化升级。

  2015年福建省首条高速铁路合福高铁开通运营,宣布福建铁路交通进入了新的纪元。目前福建省正在构建以福州为核心的陆上交通线路,并已实现市市通高铁,而港口后方铁路建设也会为福建的经济助力升级。

  道路基建让不相通的八闽打破了地缘的桎梏,福建文化中的多元性和海洋性无疑会在这个时代大展拳脚。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