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的长江珍稀名优鱼类。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重庆万州12月9日讯(记者 董宁)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 当一条条长江珍稀名优鱼类的身影透过水面,映入记者的眼帘,现场发出一阵阵惊叹的声音。
12月7日,“绿水青山踏歌行 十年禁渔看长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重庆市万州区,在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采访团的记者们见到了这些珍稀鱼类的真容。
大周基地负责人傅秋民介绍,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主要负责水产养殖技术、鱼类资源保护研究,承担渔业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等职责。在珍稀名特鱼类移养驯化、人工繁育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先后开发出长江名特养殖品种 20 多个,获市、区级科技进步奖约 10余项。大周基地平日里主要开展各类鱼类品种的人工繁育技术攻关。
大周基地位于大周镇,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野化驯养基地,是长江珍稀名优鱼类资源保存库,该基地具有亲本保种网箱32个约800平方。基地目前保存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四川白甲鱼、光唇鱼、圆口铜鱼、中华沙鳅、长鳍吻鮈、华鲮、多鳞白甲鱼、长吻鮠等珍稀名优鱼类。
据了解,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功实现胭脂鱼的人工繁殖,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建成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目前,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储备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岩原鲤、四川白甲鱼、鲈鲤等亲本3000多组,形成每年5000多万尾的苗种规模化生产能力,近十年累计向三峡库区投放珍稀鱼7000多万尾, 通过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鱼类资源恢复、丰富鱼类资源多样性。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第三年, “禁渔后,水质越来越好,鱼群数量变多了,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鱼类也能看到了!”傅秋民说,去年3月12日,他长江巡查时,意外发现了一条长江鲟,这跟近年来长江生态修复成果密不可分。
图为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的长江珍稀名优鱼类。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鱼类作为水生生物的代表,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已有数亿年的历史。它们的多样性和美丽令人惊叹,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是自然界生态系统...
图为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的长江珍稀名优鱼类。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重庆万州12月9日讯(记者 董宁)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中华...
作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邮轮母港,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也是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的一大亮点。这里见证过一艘又一艘邮轮,载着游客从远方驶来...
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