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常见问题 >

戈贤平: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战

发布日期:2024-08-05 16:28浏览次数: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2016年5月24日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的“全球水产养殖论坛”在厦门君泰酒店隆重召开。论坛着力于关注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聚焦养殖效益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优质水产品品牌推广与流通渠道创新,国际水产贸易与投资机会的寻找等。持续3天的主题大会--全球水产养殖论坛囊括了四个分论坛:水产养殖创新与实践分论坛、工厂化养殖分论坛、可持续水产养殖及贸易分论坛、渔业国际合作分论坛。作为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戈贤平应邀做了一个《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的主题报告。

  “2014年全国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为2008.64万吨,年增产量127.68万吨,增幅6.79%,占淡水养殖产量2935.76万吨的68.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戈贤平表示,草鱼、鲢、鳙、鲤、鲫、鲂、青鱼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鱼类养殖品种,也是淡水养殖产量的主体,产业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中国淡水养殖产业由长期短缺变为供应充足,主要产品产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对于日益增长的人类物质需要,淡水水产品满足了国民摄取动物蛋白的需要,提高了国民的营养水平;水产淡水养殖产业也逐渐由副业转变为主导产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样需要看到的是,尽管中国淡水养殖业为中国带来了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良种覆盖率低、病害损失严重、养殖模式落后、效益提升乏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水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其中水产养殖产量与饲料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在水产养殖方面,每年大约有3000万吨以饲料原料的方式投喂,粗放式水产养殖方式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为了解决淡水养殖业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中国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目标,在产量、质量、良种覆盖率、养殖技术标准、建立现代水产养殖科技创新体系上提出了相关要求,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强化支撑体系建设,提高保障能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增强发展后劲;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成果运用能力;加大财政支渔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创新机制,提高监管和养殖权保障能力;加强质量标准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化发展,提高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养殖布局和监督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予以强化。”戈贤平强调,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目前中国水产科学院在尝试大宗淡水鱼池塘三级净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鱼-藕养殖模式等新型尝试。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