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常见问题 >

淡水养殖种类热度不减!进击的大宗淡水鱼不接

发布日期:2024-05-25 17:33浏览次数:

  随着消费升级与环保禁养的多重影响,大宗淡水鱼产业面临如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关键发展问题

  大宗淡水鱼(青草鲢鳙鲤鲫鳊鲂)作为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品种,占据了国内淡水养殖产量近70%的比重。而随着消费升级与环保禁养等多重影响,业内“特种至上,将取代传统品种”的观点颇为流行,“唱衰”大宗淡水鱼的前景。

  可见,有着数千年底蕴的大宗淡水鱼产业,如今面临如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关键发展问题。为此,笔者采访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戈贤平研究员。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戈贤平研究员(图片来源:通威传媒)

  水产前沿:从消费趋势来看,大家说没有肌间刺的鱼更受欢迎,但是目前大宗淡水鱼都有或多或少的肌间刺,您怎么看待这种矛盾?

  戈贤平:有肌间刺的鱼大多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肉质比较细嫩,而中国人喜欢吃口感,所以大宗淡水鱼发展了三四千年,消费者还是喜欢吃。比如广东有很多供港澳的养殖基地,草鱼、鳙鱼就是两大主供品种。

  当然,现在年轻人的饮食习惯有些变化,可能不太习惯吃有太多肌间刺的鱼。那么,一方面大宗淡水鱼可以从加工方面来做文章,比如把鱼头做成鱼头煲,鱼身做成鱼糜后再制成鱼香肠、鱼豆腐等深加工产品,这样就不存在肌间刺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前大家喜欢吃整鱼,导致很多鱼在1斤左右就上市了,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年轻人不一定要吃全鱼,可以接受分段。这样的话,可以把鱼的规格养大后再上市,因为鱼的骨头数量是固定的,规格越大意味着单位面积所含肌间刺的数量越少,也能减少一些食用方面的不便。

  另外,我们也在研究通过基因敲除的技术,把鲤科鱼类决定肌间刺的基因敲除,从而大大减少肌间刺的数量。现在已经见到一些效果,但离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水产前沿:这几年特种水产养殖发展很快,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宗淡水品种的养殖盈利水平偏低,导致很多养殖户转养。您认为该如何提升大宗淡水品种的养殖盈利水平?

  戈贤平: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这几年大宗淡水鱼的产量还是在增加,只是增幅没有特种鱼类那么明显。而且特种水产品种和常规品种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养特种的会套养一些常规鱼,养常规鱼的也有套养特种品种。

  特种水产养多了,一样会亏,且由于投入成本比常规鱼高,亏起来更厉害。所以,发展特种水产更要警惕,要考虑到市场的成熟程度,不能鼓励养殖户一窝蜂地去发展。大宗淡水鱼历史悠久,产业配套和消费市场相对更成熟,抗风险能力会强一些。而且,草鱼价格也有高到一斤六块钱的时候,盈利能力非常可观;即使主养鱼塘头价跌到成本线,由于套养鱼的存在,大宗淡水鱼养殖还是有利润可言。

  水产前沿:池塘尾水排放如果要达标,肯定需要进行必要的塘口改造等投入,但现在很多地方的塘口是短租,养殖户不愿意投入,对此您怎么看?

  戈贤平:这种情况下不愿意投入也是人之常情,但现在环保抓得很紧,养殖户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对养殖尾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要么不对外排放。否则,将来就会被关停甚至取缔。对于地方政府来讲,水产养殖没有税收,只是解决了当地部分民众的出路问题;而如果引进工厂,既能获得税收,还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和生计问题。权衡之下,难免对水产业持无所谓的态度。

  但是作为我们搞水产的人来说,不希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环保方面的麻烦,选择直接取缔水产养殖,毕竟它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果水产品都要靠进口,也是不可取的。而且,水产养殖通过一些方式处理后还是能实现绿色发展。

  水产前沿:但是国内水产养殖没有划定红线,不知道要减多少,不排除地方政府为了减少麻烦,直接取缔水产养殖。

  戈贤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能通过实施绿色养殖来尽可能地保住水产养殖业的规模。比如,紧紧抓住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一些荒废地带或者盐碱地来发展水产养殖,做到不与粮争地,以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等。

  戈贤平:国内主要的湖泊,出于湿地保护的考虑,水产养殖肯定要退出来的,但是可以保留渔业的功能,通过科学的增殖放流还是可以获取优质渔产品。对于一些小型水库,如果不是水源地,而是定位为农田灌溉功能,还是可以适度发展一些水产养殖业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